明明都是大型水利工程,为什么2000年前的都江堰人人夸,三峡大坝却一直挨骂?难道如今的技术真的比不上“老祖宗”吗?
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,相信每个人都耳熟能详,早在那时候,古人就开始学会顺其自然,疏通的好处。
更难受的是,潮水退去后就是旱灾,庄稼原本就被冲击,生下的又要面临干旱,农民颗粒无收,实在是叫苦不迭。
李冰被任命为蜀国郡守后,针对当地的地势情况,制定了“深淘滩、低作堰”的设计方案。
都江堰的地形分布是这样的,在岷江的弯道处建一个鱼嘴分水堤,将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,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用于灌溉,而外江的作用就是排洪。
分水堤会根据水量和季节来分水,夏季和秋季是雨水多发季节,因此水量比较大,这时候分水堤就会将江水分为四六分,十分之四的江水排入内江保证灌溉,十分之六的水将排到外江流出去。
春季和冬季是枯水季,分水堤就将十分之六江水排入内江,十分之四的水排入外江,最主要的就是要保证灌溉。
并且在鱼嘴分流的地方,内江和外江的设计也不同,内江是凹案,外江是凸案,这样岷江中的绝大部分泥沙就会流到外江,只有少部分会流入内江,俗称“二八分沙”。
在内江里还有一道飞沙堰,和离堆共同作用,使水流形成漩涡,把水流中的泥沙甩到飞沙堰上。
飞沙堰淤泥堆积严重,李冰就制定了“岁修”的制度,每年都有专门的人清理,这就是“深淘滩”。
每年清理的淤泥还有一定的规定,不能过多,也不能过少,否则就会影响下面的宝瓶口。
宝瓶口的入口很小,是当时李冰命人凿开的,可以达到控制水量的作用,并且和飞沙堰一起配合。
不过任何工程要使用得久,都是要进行维护的,都江堰每年都要专人来清理淤沙,进行维护。
这样伟大的工程自然是受人敬仰,不过在三峡修建后,出现了很多将都江堰和三峡作对比的言论,大多以都江堰做衬托,批评三峡。
据说三峡耗资2500亿元,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坝,全长3335米,使用了28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,蓄水能达到175米,创造了无数个世界奇迹。
有人调侃道:“如果把这些混凝土修成一个一米厚的空心管道,就可以让北极熊滑到南极吃企鹅了。”
这确实是一项震惊世界的工程,从它截断长江水中的砂石,需要用10万节火车才能全部运走。
但也就是这个创造世界纪录的数据引起很多人的不满“这么多的钱造出的工程有什么用,当初承诺的一度八分钱可没实现,并且电费还涨了!”
“三峡的受益者到底是谁?下游的湖年年干,生态系统都已经受到影响了,很多鱼群都灭绝,长江流域的气候也变化了。”
这样的言论比比皆是,但是实际上,三峡和都江堰的作用是不同的,建造目的也不同,笔者认为不能相提并论。
但是都江堰的使用效果也不是如设计得那么完美,后来的成都平原还是会遭受洪灾侵袭。98年的洪灾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而三峡大坝主要的作用是防洪、通航和发电。在98年的超大洪灾中,很多人为了防洪付出了生命,扔下汽车、沙袋、巨石,甚至轮船都扔下去了,还是没有作用。
战士们签下了生死牌,用生命抵抗奔腾的长江水,虽然这样的精神可歌可泣,但是这样的牺牲实在不想再有。
因此我国决心建三峡大坝,建成后果然起到了作用,20年的洪水不比98年小,但已经造不成多大的威胁,原因就在于三峡大坝。
其次在三峡大坝建造之前,巫峡可以说是一条生死线,水深只有一米,一不小心就会发生意外。
而三峡建造完成后,水深达到80米以上,5000万吨的航船都能通过了,极大促进了我国的水上运输能力。
而最后一项发电也是让民众受益良多,自从三峡大坝建造完成后,每天发电量平均达到1000亿度,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随时停电了,就算偶尔停电,也能很快就恢复。
就电费问题,可能大家不知道,我国的电费在世界上是很低的,比如百慕大的电费在0.4美元,折合人民币2.8元,这样来看,我们5、6毛的电费还算高吗?米乐m6官网 mile米乐m6